风与小鹿 > 历史军事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467章 南京提学陈子贞

第467章 南京提学陈子贞(1 / 2)

南京提学御史的驻地并不在南京应天府,而在和南京城山水相连的句容县。

别看句容只是个应天府下辖的县城,但在明代的地位却十分超然。因为朱元璋的祖先就来自于句容县通德乡的朱家巷。

朱元璋小时候是和父亲一起逃难到凤阳的,当年朱元璋率兵攻取南京之后,句容朱巷的宗族父老四十余人,还专门被徐达接到城中与朱元璋相见,让老朱狠狠过了一把衣锦还乡之瘾。

句容在朱元璋时期就分担了一部份南京的功能,如应天巡抚和南京提学御史这两个省级衙门就驻扎在句容县。

此刻,南京督学察院中,南京提学御史陈子贞正背着手在院中巡视。

县教谕陈指南前来报告:“三日前雷击,击碎屋瓦,寝室漏雨查出九处,已着工匠用黄泥填补,如今已然不漏雨了。”

陈子贞闻言却皱眉道:“怎么能用黄泥?不是说过这督学察院修补要用白泥膏以及朱漆吗?”

于是陈子贞受命提督南京学校后就开始想办法,接着便和应天府商议重修南京督学察院。

句容地处江南,此地百姓的眼界也看得懂这事情。

在别的地方贡院修的差些也无所谓,修的再差,全省学子也只能到这里考试。但句容的督学察院却是有竞争者的,那就是天下闻名的南京贡院。

陈指南连连称是,笑道:“我如何不知提学大人之苦心?”

因此,陈子贞自然重视督学察院的建设,每年打扫、修缮都尽量在场监督。

历代南京提学干的都是籍籍无名、十分憋屈,唯独陈子贞靠着这一项大工程名满江南。

自古官不修衙,但陈子贞对于他所在的这南京督学察院却十分重视,不光修缮,而且还大兴土木,修得尽善尽美,而陈子贞非但没有因此受到其他官员的指责,反而落下一个能干的名声。

这一切都是源于南京学官的尴尬地位。

——真别以为古人笨,考试经济、旅游经济的概念在这年头早就出现了。

学官本来就没有什么捞钱的门路,看重的就是能够在监考时提拔几个门生,未来在官场上混点人脉,而陈子贞连这人脉都混不上,自然着急。

于是当时的句容知县陈于王组织全县力量共襄其盛,陈于王亲自负责,县中的主簿、典史整套县衙班子都上了工地,甚至督学察院的地点都换了,句容有名的华阳书院全体师生自愿将书院捐献出来作为督学察院的主体建筑。

这年代的科举可不是只考县试、乡试、会试而已,要考的种类多了,秀才每三年要考一次岁试、一次科试,童生晋级为秀才要考县试、选贡生选监生也有相应的考试。

而且句容县作为应天府以东的小县城,说好听了是应天府的门户,说难听了一直在被应天吸血,劳动力流失、市场被吞并,在这儿当知县实在是没有啥露脸的机会,陈子贞提出重修督学察院正是一个本地振兴的计划。

句容县为陈子贞修官衙还真不是被逼的,反而全线从上到下都十分支持。

本意是为了振兴句容的经济。

最终句容县鼎力建成的督学察院是一个复杂的建筑群,以红白色涂料装饰,一落成便获得南直隶士子青睐。

句容县地方小,督学察院屋瓦陈旧、设施毁损,于是南直隶的学生参加乡试往往不愿意来句容而去应天府里考试,甚至句容本地的学生也跑到南京城里去考乡试。

当年应天府尹对于这事情并不上心,陈子贞思索一番,又找到句容知县协助,才完成督学察院的修缮。

因为驻地在句容而非南京城内,陈子贞这个提学官当的特别孤独,而且他一年有大半年时间都在南直隶下辖的各个州郡巡视,更是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前来拜访。

陈子贞接过帖子一看,“王建阳?他怎么来句容了?”

陈子贞摇头:“督学察院最以整洁肃穆为要,本来就是红白色的主调,用黄泥去填补如何看得?修得如狗皮膏药一般,学子前来考试,住宿之时难免影响心情。”

就比如徐光启,他明明在南京参加乡试,却是被焦竑提拔的,日后也称焦竑做老师。而陈子贞根本没有参与他的监考,哪怕日后徐光启当上阁老,陈子贞也和他没有一点香火情。

陈子贞皱眉,感觉王文龙不至于如此无聊。

他吩咐道:“应天府没有白泥膏就到市面上去买,南京市面上卖光了,就到镇江去找寻。眼看科试就要开始了,三日之内务必要泥瓦匠将漏洞处补好!”

陈指南回答说:“应天府库中白泥膏已经用完,一时调配不来。”

那佣人这才上前说道:“大人,有个南京的老爷来投帖子。”

而且句容县对于士子的服务做的也好,时人记载:“应举之士皆千里相携而至,以群试其中为乐。”——中不中举不重要,来句容县考试本身就成为了南直隶士子中的时髦之事,陈子贞这督学察院都快赶上旅游胜地了。

这样一来陈子贞直接少了一大部分工作,好多时候连举人的座师都当不上。

前来科举的读书人称颂此地“翼然有序”,“廓然有容”,“隐隐忽见御史之宪度”。

陈子贞问

最新小说: 唐时明月宋时关 我在中世纪砍头二十年 超时空史记 抗清 穿入维京当霸主 亮剑:每个兵都了不起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隋唐小纨绔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