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才高不仕(2 / 2)

,但拿那玩意儿来考科举基本相当于拿雅思高分作文翻译了之后去考高考语文作文。

但即使这样,王文龙也就只能够考中举人而已。

出于私心徐学聚其实也不希望王文龙离开去考科举,留王文龙在府中他做事都会轻松许多,但是徐学聚却还是忍痛提出了让王文龙去科考的建议,这完全是把他带入王文龙亲友的身份提出的建议,不用问,若是王文龙去科考徐学聚肯定也会力所能及的帮忙。

固然王文龙前世也看过几篇八股文,还都是状元文章,而科举考试的内容总是那些论点,前世的状元文章或许文不对题,可连着碰几年总会遇到差不多的题目,多半有过关机会。

徐学聚觉得这篇文章比自己之前所有文章写的都好,以为这一切都是王文龙帮助斧正的功劳,至于王文龙文字之中,有的地方老辣有的地方稚嫩,在徐学聚看来也是正常之事,哪个人写文章打草稿时都是这个样子,十句之句中有个三四句金玉之言就算不错。

然后他就击节赞叹。

如果只是考中举人的话,当此之时考个功名对王文龙来说利益已经不算大。

徐学聚也是科道言官出身,政治敏锐程度不是一般的高,这时他一看见王文龙的这三论,虽只是铺呈了一个大纲,他就知道有点东西。

如果他们考到二十岁就主动放弃,从此专心做一个名仕,名声绝对比后世历史上更高。

虽然都是八股文,但是不同年代的八股文要求也是不同的,本朝的八股文洪武、永乐年间的文风是一变,成化、弘治年间的文风又是一变。各种小变化到了此时更是数不胜数,甚至相隔几年的选取文章都会有所差别。

徐学聚觉得那些闪闪发光的文字基本全是朱赓的原文或者稍加改动。而徐学聚觉得稚嫩的那些文言文才是王文龙自己补上去的手笔。

而在徐学聚看来王文龙的文字有些部分写的中正平和、妙到毫巅,但又有些部分水平实在难以称道。

思索半天,徐学聚脸色严肃的问道:“建阳不若入场科考罢,这文字就是当朝翰林也没几人做得出来。”

因为不去考试就是弃巾大儒,考试万一不过,反而受人嘲笑。

对于王文龙来说身份就更干净。

王文龙连忙胡诌:“我家父母真是如此想的,若非如此也不会自小只让先生给我开蒙之后就没交多少经义学问,反让我学习诸般其他本事了。”

把洪武、永乐年间文章的简朴风格放到成化以后根本就考不上,而把弘治年间繁复的文章风格放到如今的万历年间,多半也得不了高分。

最终这篇文章被内阁作为上疏一同递上,三位阁臣都在文中具名,而万历看了之后,甚至只能捏着鼻子称赞,虽然最后还是没有实行,但也在朝臣之中获得极好名声。

“你若能有个大名望,日后不定就能叫他们补个先公诰命,父母九泉之下得知定也快乐。”

而此时徐学聚看到王文龙写出的这三个论点,又很快便惊喜起来。

而王文龙现在有了如此名声,真要当官也不难,此刻他只要走走关系拔个贡,过两年就能分到县教谕级别的小官。

但王文龙却很清楚的知道这篇文章惊艳的原因:

甚至他继续造名仕人设,过几年当上知县也有可能,当然多半只能去某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但这也比自己科考的成功概率要高多了。

两人把文章写完之后已经到了晚饭时间了,王文龙又叫了饭上来,两人一边吃,徐学聚一边又将那文章看了几遍,还是觉得好。

等到最新一期《旬报》的报样送进来请王文龙审阅,徐学聚见王文龙有事要做才起身,王文龙连忙送出门去。

最新小说: 唐时明月宋时关 亮剑:每个兵都了不起 抗清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我在中世纪砍头二十年 穿入维京当霸主 超时空史记 隋唐小纨绔